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立足我国粮食安全与水安全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农业水资源转化过程与节水增效机理重大科学问题,围绕作物高效用水机理与调控、农田高效节水技术与装备、农业水网系统与智慧管控、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等4个方向开展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与技术攻关,聚集高水平研究团队,引领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创新中心、技术策源地及战略智库。
实验室整合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形成集农业工程、水利、信息、土壤、作物学等多学科有机融合、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研究团队。实验室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部级创新团队10个,团队成员中有两院院士3人、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含海外)获得者11人、教育部人才项目青年学者6人、青年创新人才项目获得者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人。实验室在我国北方缺水区建设了包括16个实验站和试验基地的水资源高效利用试验站网,拥有44台(件)百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和23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农业水循环全要素监测体系。
实验室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约1.5亿元,取得了一批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原创性理论与技术成果,并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开展技术观摩培训、举办科普宣传、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等科技推广活动,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对接,有效支撑了华北节水压采、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等国家重大节水行动的实施,对我国农业节水做出了重大贡献。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12人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榜单,授权国内外专利400余件。成果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近五年,培养研究生880人、本科生855人。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所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提名奖1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提名奖1人。研发的10项技术入选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先进技术及主推技术,完成的10余份政策建议获中央领导批示或行业部门采用,推动了我国高水效农业的发展。
实验室始终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农业高效用水创新引智基地”,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研究生培养。实验室先后有多人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学会任职,有30余人次担任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对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